“长安的荔枝”最有可能来自重庆涪陵,这条古道已有千年历史
“长安的荔枝”最有可能来自重庆涪陵,这条古道已有千年历史
“长安的荔枝”最有可能来自重庆涪陵,这条古道已有千年历史来源:人民日报(rénmínrìbào)海外版
2025年4月20日(rì),安徽省合肥未来大科学城聚变堆主机关键(guānjiàn)系统综合研究设施(CRAFT)园区外景。
马二虎(mǎèrhǔ)摄(人民图片)
2024年,无人机拍摄(pāishè)的位于上海市张江科学城的上海光源。
2024年10月16日(rì),在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(zhōngxīn),科研人员在低温原位扫描隧道—角分辨光电子谱实验站放置实验样品。
新华社记者(jìzhě) 金立旺摄
2025年1月10日,科研人员(kēyánrényuán)在广东东莞阿秒科学中心实验室调试应用于(yú)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的高性能激光器。
新华社(xīnhuáshè)记者 金立旺摄
2024年(nián),科研人员在中国科学(kēxué)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阿秒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做实验。
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(bówén)摄
5月初,在(zài)安徽省合肥市滨湖国际会展中心,第三届中国(安徽)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在此举行。海内外两千多(liǎngqiānduō)家企业(qǐyè)、近两百所高校院所参与,对接金额破千亿元,成为一场创新链(liàn)对接产业链的盛会。
推进中国式现代化,科学技术要打头阵,科技(kējì)创新是必由之路。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中,安徽科创何以一再攀登高峰?这离不开合肥综合性(zōnghéxìng)国家科学中心的贡献(gòngxiàn)。
为了让科研主体放开手脚创新(chuàngxīn)创造,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作用,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,2016年(nián),中国开始建设(jiànshè)综合性国家科学(kēxué)中心(zhōngxīn),使之成为承载国家使命的全国科技创新重要力量。9年间,上海张江、安徽合肥、北京怀柔、粤港澳大湾区、陕西西安等五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后获批建设,在原始创新、产研转化、招才引智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等方面持续发挥作用,为中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、实现高水平(gāoshuǐpíng)科技自立自强(zìlìzìqiáng)贡献力量。
综合性国家科技中心如何帮助中国科技创新逐梦“星辰(xīngchén)大海”?本报记者进行(jìnxíng)了采访。
在上海市(shànghǎishì)张江机器人谷智能机器人实验室里,可以快速行走、敏捷避障的人形机器人又添了新本领——两条智能机械臂可自如挥舞(huīwǔ),还拥有场景识别能力和学习能力,未来有望胜任很多(hěnduō)职业。
“以前,这样的技术迭代至少需要3至5年。现在,有了人工智能(réngōngzhìnéng)大模型的训练,它在半年内(nèi)就做到了‘眼明手快’。”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(gōngsī)创始人顾捷说。公司实验室(shíyànshì)研发的康复机器人,已在2000多家医疗机构服务。
谈起张江的变化,在这里创业多年的顾捷说(shuō):“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(qǐyè)、创新公司入驻张江,我们找(zhǎo)各类人才、找上下游企业、找应用场景,都十分便利。”
张江的(de)发展,离不开国家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政策规划。
2016年,上海张江(zhāngjiāng)成为国家批复的首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,主要任务是通过加强基础研究(yánjiū),增强(zēngqiáng)创新(chuàngxīn)策源能力,以建设高水平研究机构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项目为依托,提升(tíshēng)中国在交叉前沿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。至此之后,百舸争流,奋楫者先,上海张江这座昔日的“酱菜小镇”变身“科创策源地”。行走张江科学城,大科学装置目不暇接,让本报记者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(yǒu)了直观(zhíguān)感受。
什么是综合性(zōnghéxìng)国家科学中心?
综合性国家科学(kēxué)中心(zhōngxīn),关键词是“国家”。它体现了国家意志和地区战略,承载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希望。
在国家“十四五”规划和2035年远景(yuǎnjǐng)目标纲要中,中国明确提出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目标和任务。根据“十四五”规划《纲要》的名词解释,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高水平大学、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等深度融合为依托,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、科教基础设施和前沿交叉研究(yánjiū)平台(píngtái),组织开展高水平交叉前沿性(qiányánxìng)研究,产出(chǎnchū)重大原创科学成果和颠覆性产业技术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汇聚(huìjù)和配置全球创新资源,打造自由开放(kāifàng)的制度环境(huánjìng),有利于塑造国际科技竞争优势。
专家表示(biǎoshì),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就是国家组织尖端研究、集聚创新资源的(de)基地。谋(móu)的是国家战略最需要的核心技术,聚的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实验室和科学设施,求的是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(tíshēng)。建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,对于提升中国基础研究水平,强化原始创新能力有重大意义(zhòngdàyìyì)。
什么样的城市能(néng)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?
首要一条(yītiáo),必须拥有非常强大的科研实力。目前获批的北京、上海、安徽合肥、粤港澳大湾区和陕西西安,其科创实力均(jūn)不可小觑。
2017年,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(zhōngxīn)建设方案(fāngàn)获批。此后,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(jíqún),聚焦信息、能源、健康、环境等四大领域,开展多学科交叉和变革性技术研究。
同样在2017年,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(kēxué)中心获批建设。北京怀柔科学城(kēxuéchéng)致力于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。根据规划(guīhuà),到2030年,这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科学中心将在这里崛起。
2020年7月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科技部批复同意(tóngyì)广东东莞(dōngguǎn)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共同建设大湾区(qū)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(qǐdòng)区,这是全国第四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,标志着松山湖科学城成为承载国家科技战略的新平台。
2022年底,西安获批建设综合性(zōnghéxìng)国家科学(kēxué)中心(zhōngxīn)和科技创新中心,全力打造国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、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基地。至此,分布在中国(zhōngguó)东西南北的5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均已批复建设,成为中国科技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国家实验室+大科学(kēxué)装置
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,重点在(zài)“科学”。
其中两项最具有指标项意义(yìyì):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。
国家(guójiā)实验室,属于科学与工程研究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,是突破型(xíng)、引领型、平台型一体化(huà)的(de)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,代表一个国家某一领域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。组建国家实验室,就是剑指(zhǐ)科研布局碎片化、低水平重复等问题,形成体现国家意志、实现国家使命、代表国家水平的战略科技力量,保障国家创新发展和战略安全。
目前中国建成的国家实验室(shíyànshì)仅有10个左右(zuǒyòu)。北京和上海各有3个,例如北京昌平国家实验室,上海张江国家实验室。粤港澳大湾区的广州和深圳(shēnzhèn)各有1个,分别为广州实验室、鹏城实验室。
国家重大(dà)科技基础设施也被称为大科学(kēxué)装置(zhuāngzhì),是为进行大规模科学研究而(ér)建造的大型设施,投资大、周期长,其知识创新、科学成果产出丰硕,技术溢出、人才集聚效应显著,通常被认为是国家创新高地的重要要素(yàosù)。大科学装置,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。北京有正负电子(zhèngfùdiànzi)对撞机,上海有上海光源装置,合肥有中国“人造太阳”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(EAST)。
走进坐落于北京怀柔(huáiróu)青山绿水间的(de)怀柔科学城,可以看到中国目前唯一专门用于地球系统模拟预测研究、软硬件一体的大科学装置(zhuāngzhì)——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“寰”。它可以反演地球的过去、观察地球的现在(xiànzài)、预测地球的未来。
走进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(kējì)园区,一座美丽的“鹦鹉螺”式的白色建筑非常(fēicháng)醒目,它就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光源。
2024年5月,上海(shànghǎi)光源线站(xiànzhàn)工程(gōngchéng)通过国家验收,正式投运(tóuyùn)后将使上海光源的实验研究能力实现(shíxiàn)跨越式提升。从2009年开放运行以来,上海光源已经为数万名科研人员提供服务,帮助他们开展微观世界的研究。“上海光源像一艘‘科研航母’,汇聚了国内外一批顶尖学者和优秀团队(tuánduì)。眼下,我们正加紧预研新一代光源设施,去追逐更亮更强的光。”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上海光源科学中心主任赵振堂说。
走进合肥科学岛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(yánjiūsuǒ)的控制室,可以看到科研人员通过实时数据监测着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(shíyàn)装置(EAST)的每一个波动。今年1月20日,EAST在(zài)安徽合肥创造新世界纪录,首次完成1亿摄氏度(shèshìdù)1066秒“高质量燃烧”,标志中国聚变能源研究实现(shíxiàn)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,对人类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(jùyǒu)重要意义。
EAST形如“巨罐”,汇聚“超高温”“超低温”“超高真空”“超强磁场”“超大电流(diànliú)”等尖端技术于一体,近百万个零部件协同工作,拥有(yōngyǒu)专利近2000项。这座(zhèzuò)被(bèi)称为“人造太阳”的装置,自2006年9月28日EAST首轮物理放电实验取得成功以来,历经15万多次实验,最终实现“亿度千秒”的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,攀上新的科学高峰。科研人员基于“人造太阳”研发的超导磁体、射频、离子源等技术,自主(zìzhǔ)研发出超导质子治疗系统。目前该(gāi)系统已完成(wánchéng)调试,计划今年启动临床试验(línchuángshìyàn)。
在粤港澳大湾区(qū)几何中心的东莞,有一处看似低调却内藏(nèicáng)乾坤的科研设施——中国散裂中子源,为人们打开了(le)探索微观世界的大门。从2018年投用以来,散裂中子源已向全球科学家完成13轮开放(kāifàng),每年向用户开放时间超过5000小时。
在西安,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精度地基授时(shòushí)系统(xìtǒng)加快建设,将成为国际上规模最大、功能最完善的地基授时系统,并与北斗星基授时系统共同构成(gòuchéng)我国空天地一体化综合授时服务体系。
为新质(xīnzhì)生产力发展赋能
今年以来,五大综合性国家科研中心的所在地纷纷晒出了建设(jiànshè)以来的科创成绩单,为新质生产力(shēngchǎnlì)发展赋能。
在北京,长城脚下,雁栖湖畔,致力于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(qū)的怀柔科学城(kēxuéchéng)加速崛起。
综合极端条件试验装置、子午工程二期、多模态跨(kuà)尺度(chǐdù)生物医学成像设施,今年以来已有多个大科学装置通过国家验收。
仰望寰宇,透过数据洞悉日地空间的“脾气”;聚焦精微,打破时空尺度探索生命(shēngmìng)的奥秘……目前,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布局的37个(gè)科技设施平台,29个已进入科研状态(zhuàngtài),累计产出(chǎnchū)科研成果329项。2024年,科技设施新增向全球开放机时43万小时(xiǎoshí),累计超123万小时。
在上海,国产(guóchǎn)大飞机、国产邮轮、深空、深海等重大科技(kējì)突破(tūpò)接连实现,体细胞克隆猴、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等一批首创(shǒuchuàng)成果相继问世……上海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提升到50.2件。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“建框架”基本完成,正在向“强功能”加快迈进。
目前,上海(shànghǎi)光源正在多个领域助力科技成果产业化。比如,在集成电路领域,上海光源专门建设了X射线干涉光刻线站,实现了极紫外光刻胶(guāngkèjiāo)曝光(bàoguāng)性能评价,为国内领军企业、重要科研机构提供定制化科研服务;在新材料领域,支撑了T1100级碳纤维(tànxiānwéi)技术突破,2023年底实现量产(liàngchǎn),打破国外垄断。
在合肥(héféi),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(CRAFT)在科学城率先拔地而起。在其中一间宽敞的实验车间内,巨幅“夸父逐日”壁画之下,矗立着一个近20米高的“橘子(júzi)瓣”,现已装入偏滤器(lǜqì)等核心部件。未来,8个这样(zhèyàng)的“橘子瓣”将拼成一个环形的真空室,聚力打造下一代“人造太阳(tàiyáng)”——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。
2024年10月底,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,在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“本源悟空”上共同完成(gòngtóngwánchéng)全球最大规模的量子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,标志(biāozhì)着国产量子算力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(fāngmiàn)取得重要进展(jìnzhǎn)。
一直以来,合肥综合性国家(guójiā)科学中心“沿途下蛋”,成果频出。其中,面向(miànxiàng)(miànxiàng)国家重大需求(xūqiú),“合肥造”火星磁强计、高吸能材料,保障“天问一号”完成科研任务,特种低温(dīwēn)接收机(jiēshōujī)等助力“嫦娥五号”升空(shēngkōng);面向科技前沿,“九章”量子计算机问世,使我国成为全球(quánqiú)第二个实现“量子优越性”的国家;面向经济主战场,以“高精度电磁测量技术”“衰老的生物学基础和干预策略”等战略性先导项目为代表的一批科研项目进展顺利,持续产出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成果。
在粤港澳大湾(dàwān)区,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(zhōngxīn)建设(jiànshè)取得(qǔde)显著进展,人类细胞谱系、“鹏城云脑Ⅲ”等项目开工助力打造世界(shìjiè)一流重大科技(kējì)基础设施群。同时,粤港澳大湾区正将科创专项资金向基础领域倾斜,提升基础科研能力,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加快突破;积极构建科技、产业、金融良性循环体系,培育“基础研究+技术攻关+成果产业化(chǎnyèhuà)+科技金融+人才支撑”的全过程全领域创新生态体系,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。
在西安,国家授时中心未来计划将长(jiāngzhǎng)短波授时系统部分搬迁至西安科学城,与高精度(gāojīngdù)地基授时系统运控中心并址建设(jiànshè),并进一步发挥集群效应,形成产业创新基地,从而促进陕西传统产业集群的升级,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。(记者(jìzhě) 杨俊峰)
《人民日报海外版》(2025年06月(yuè)10日第05版)


来源:人民日报(rénmínrìbào)海外版
2025年4月20日(rì),安徽省合肥未来大科学城聚变堆主机关键(guānjiàn)系统综合研究设施(CRAFT)园区外景。
马二虎(mǎèrhǔ)摄(人民图片)
2024年,无人机拍摄(pāishè)的位于上海市张江科学城的上海光源。
2024年10月16日(rì),在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(zhōngxīn),科研人员在低温原位扫描隧道—角分辨光电子谱实验站放置实验样品。
新华社记者(jìzhě) 金立旺摄
2025年1月10日,科研人员(kēyánrényuán)在广东东莞阿秒科学中心实验室调试应用于(yú)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的高性能激光器。
新华社(xīnhuáshè)记者 金立旺摄
2024年(nián),科研人员在中国科学(kēxué)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阿秒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做实验。
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(bówén)摄
5月初,在(zài)安徽省合肥市滨湖国际会展中心,第三届中国(安徽)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在此举行。海内外两千多(liǎngqiānduō)家企业(qǐyè)、近两百所高校院所参与,对接金额破千亿元,成为一场创新链(liàn)对接产业链的盛会。
推进中国式现代化,科学技术要打头阵,科技(kējì)创新是必由之路。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中,安徽科创何以一再攀登高峰?这离不开合肥综合性(zōnghéxìng)国家科学中心的贡献(gòngxiàn)。
为了让科研主体放开手脚创新(chuàngxīn)创造,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作用,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,2016年(nián),中国开始建设(jiànshè)综合性国家科学(kēxué)中心(zhōngxīn),使之成为承载国家使命的全国科技创新重要力量。9年间,上海张江、安徽合肥、北京怀柔、粤港澳大湾区、陕西西安等五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后获批建设,在原始创新、产研转化、招才引智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等方面持续发挥作用,为中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、实现高水平(gāoshuǐpíng)科技自立自强(zìlìzìqiáng)贡献力量。
综合性国家科技中心如何帮助中国科技创新逐梦“星辰(xīngchén)大海”?本报记者进行(jìnxíng)了采访。
在上海市(shànghǎishì)张江机器人谷智能机器人实验室里,可以快速行走、敏捷避障的人形机器人又添了新本领——两条智能机械臂可自如挥舞(huīwǔ),还拥有场景识别能力和学习能力,未来有望胜任很多(hěnduō)职业。
“以前,这样的技术迭代至少需要3至5年。现在,有了人工智能(réngōngzhìnéng)大模型的训练,它在半年内(nèi)就做到了‘眼明手快’。”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(gōngsī)创始人顾捷说。公司实验室(shíyànshì)研发的康复机器人,已在2000多家医疗机构服务。
谈起张江的变化,在这里创业多年的顾捷说(shuō):“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(qǐyè)、创新公司入驻张江,我们找(zhǎo)各类人才、找上下游企业、找应用场景,都十分便利。”
张江的(de)发展,离不开国家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政策规划。
2016年,上海张江(zhāngjiāng)成为国家批复的首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,主要任务是通过加强基础研究(yánjiū),增强(zēngqiáng)创新(chuàngxīn)策源能力,以建设高水平研究机构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项目为依托,提升(tíshēng)中国在交叉前沿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。至此之后,百舸争流,奋楫者先,上海张江这座昔日的“酱菜小镇”变身“科创策源地”。行走张江科学城,大科学装置目不暇接,让本报记者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(yǒu)了直观(zhíguān)感受。
什么是综合性(zōnghéxìng)国家科学中心?
综合性国家科学(kēxué)中心(zhōngxīn),关键词是“国家”。它体现了国家意志和地区战略,承载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希望。
在国家“十四五”规划和2035年远景(yuǎnjǐng)目标纲要中,中国明确提出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目标和任务。根据“十四五”规划《纲要》的名词解释,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高水平大学、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等深度融合为依托,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、科教基础设施和前沿交叉研究(yánjiū)平台(píngtái),组织开展高水平交叉前沿性(qiányánxìng)研究,产出(chǎnchū)重大原创科学成果和颠覆性产业技术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汇聚(huìjù)和配置全球创新资源,打造自由开放(kāifàng)的制度环境(huánjìng),有利于塑造国际科技竞争优势。
专家表示(biǎoshì),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就是国家组织尖端研究、集聚创新资源的(de)基地。谋(móu)的是国家战略最需要的核心技术,聚的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实验室和科学设施,求的是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(tíshēng)。建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,对于提升中国基础研究水平,强化原始创新能力有重大意义(zhòngdàyìyì)。
什么样的城市能(néng)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?
首要一条(yītiáo),必须拥有非常强大的科研实力。目前获批的北京、上海、安徽合肥、粤港澳大湾区和陕西西安,其科创实力均(jūn)不可小觑。
2017年,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(zhōngxīn)建设方案(fāngàn)获批。此后,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(jíqún),聚焦信息、能源、健康、环境等四大领域,开展多学科交叉和变革性技术研究。
同样在2017年,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(kēxué)中心获批建设。北京怀柔科学城(kēxuéchéng)致力于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。根据规划(guīhuà),到2030年,这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科学中心将在这里崛起。
2020年7月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科技部批复同意(tóngyì)广东东莞(dōngguǎn)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共同建设大湾区(qū)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(qǐdòng)区,这是全国第四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,标志着松山湖科学城成为承载国家科技战略的新平台。
2022年底,西安获批建设综合性(zōnghéxìng)国家科学(kēxué)中心(zhōngxīn)和科技创新中心,全力打造国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、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基地。至此,分布在中国(zhōngguó)东西南北的5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均已批复建设,成为中国科技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国家实验室+大科学(kēxué)装置
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,重点在(zài)“科学”。
其中两项最具有指标项意义(yìyì):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。
国家(guójiā)实验室,属于科学与工程研究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,是突破型(xíng)、引领型、平台型一体化(huà)的(de)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,代表一个国家某一领域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。组建国家实验室,就是剑指(zhǐ)科研布局碎片化、低水平重复等问题,形成体现国家意志、实现国家使命、代表国家水平的战略科技力量,保障国家创新发展和战略安全。
目前中国建成的国家实验室(shíyànshì)仅有10个左右(zuǒyòu)。北京和上海各有3个,例如北京昌平国家实验室,上海张江国家实验室。粤港澳大湾区的广州和深圳(shēnzhèn)各有1个,分别为广州实验室、鹏城实验室。
国家重大(dà)科技基础设施也被称为大科学(kēxué)装置(zhuāngzhì),是为进行大规模科学研究而(ér)建造的大型设施,投资大、周期长,其知识创新、科学成果产出丰硕,技术溢出、人才集聚效应显著,通常被认为是国家创新高地的重要要素(yàosù)。大科学装置,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。北京有正负电子(zhèngfùdiànzi)对撞机,上海有上海光源装置,合肥有中国“人造太阳”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(EAST)。
走进坐落于北京怀柔(huáiróu)青山绿水间的(de)怀柔科学城,可以看到中国目前唯一专门用于地球系统模拟预测研究、软硬件一体的大科学装置(zhuāngzhì)——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“寰”。它可以反演地球的过去、观察地球的现在(xiànzài)、预测地球的未来。
走进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(kējì)园区,一座美丽的“鹦鹉螺”式的白色建筑非常(fēicháng)醒目,它就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光源。
2024年5月,上海(shànghǎi)光源线站(xiànzhàn)工程(gōngchéng)通过国家验收,正式投运(tóuyùn)后将使上海光源的实验研究能力实现(shíxiàn)跨越式提升。从2009年开放运行以来,上海光源已经为数万名科研人员提供服务,帮助他们开展微观世界的研究。“上海光源像一艘‘科研航母’,汇聚了国内外一批顶尖学者和优秀团队(tuánduì)。眼下,我们正加紧预研新一代光源设施,去追逐更亮更强的光。”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上海光源科学中心主任赵振堂说。
走进合肥科学岛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(yánjiūsuǒ)的控制室,可以看到科研人员通过实时数据监测着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(shíyàn)装置(EAST)的每一个波动。今年1月20日,EAST在(zài)安徽合肥创造新世界纪录,首次完成1亿摄氏度(shèshìdù)1066秒“高质量燃烧”,标志中国聚变能源研究实现(shíxiàn)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,对人类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(jùyǒu)重要意义。
EAST形如“巨罐”,汇聚“超高温”“超低温”“超高真空”“超强磁场”“超大电流(diànliú)”等尖端技术于一体,近百万个零部件协同工作,拥有(yōngyǒu)专利近2000项。这座(zhèzuò)被(bèi)称为“人造太阳”的装置,自2006年9月28日EAST首轮物理放电实验取得成功以来,历经15万多次实验,最终实现“亿度千秒”的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,攀上新的科学高峰。科研人员基于“人造太阳”研发的超导磁体、射频、离子源等技术,自主(zìzhǔ)研发出超导质子治疗系统。目前该(gāi)系统已完成(wánchéng)调试,计划今年启动临床试验(línchuángshìyàn)。
在粤港澳大湾区(qū)几何中心的东莞,有一处看似低调却内藏(nèicáng)乾坤的科研设施——中国散裂中子源,为人们打开了(le)探索微观世界的大门。从2018年投用以来,散裂中子源已向全球科学家完成13轮开放(kāifàng),每年向用户开放时间超过5000小时。
在西安,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精度地基授时(shòushí)系统(xìtǒng)加快建设,将成为国际上规模最大、功能最完善的地基授时系统,并与北斗星基授时系统共同构成(gòuchéng)我国空天地一体化综合授时服务体系。
为新质(xīnzhì)生产力发展赋能
今年以来,五大综合性国家科研中心的所在地纷纷晒出了建设(jiànshè)以来的科创成绩单,为新质生产力(shēngchǎnlì)发展赋能。
在北京,长城脚下,雁栖湖畔,致力于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(qū)的怀柔科学城(kēxuéchéng)加速崛起。
综合极端条件试验装置、子午工程二期、多模态跨(kuà)尺度(chǐdù)生物医学成像设施,今年以来已有多个大科学装置通过国家验收。
仰望寰宇,透过数据洞悉日地空间的“脾气”;聚焦精微,打破时空尺度探索生命(shēngmìng)的奥秘……目前,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布局的37个(gè)科技设施平台,29个已进入科研状态(zhuàngtài),累计产出(chǎnchū)科研成果329项。2024年,科技设施新增向全球开放机时43万小时(xiǎoshí),累计超123万小时。
在上海,国产(guóchǎn)大飞机、国产邮轮、深空、深海等重大科技(kējì)突破(tūpò)接连实现,体细胞克隆猴、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等一批首创(shǒuchuàng)成果相继问世……上海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提升到50.2件。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“建框架”基本完成,正在向“强功能”加快迈进。
目前,上海(shànghǎi)光源正在多个领域助力科技成果产业化。比如,在集成电路领域,上海光源专门建设了X射线干涉光刻线站,实现了极紫外光刻胶(guāngkèjiāo)曝光(bàoguāng)性能评价,为国内领军企业、重要科研机构提供定制化科研服务;在新材料领域,支撑了T1100级碳纤维(tànxiānwéi)技术突破,2023年底实现量产(liàngchǎn),打破国外垄断。
在合肥(héféi),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(CRAFT)在科学城率先拔地而起。在其中一间宽敞的实验车间内,巨幅“夸父逐日”壁画之下,矗立着一个近20米高的“橘子(júzi)瓣”,现已装入偏滤器(lǜqì)等核心部件。未来,8个这样(zhèyàng)的“橘子瓣”将拼成一个环形的真空室,聚力打造下一代“人造太阳(tàiyáng)”——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。
2024年10月底,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,在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“本源悟空”上共同完成(gòngtóngwánchéng)全球最大规模的量子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,标志(biāozhì)着国产量子算力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(fāngmiàn)取得重要进展(jìnzhǎn)。
一直以来,合肥综合性国家(guójiā)科学中心“沿途下蛋”,成果频出。其中,面向(miànxiàng)(miànxiàng)国家重大需求(xūqiú),“合肥造”火星磁强计、高吸能材料,保障“天问一号”完成科研任务,特种低温(dīwēn)接收机(jiēshōujī)等助力“嫦娥五号”升空(shēngkōng);面向科技前沿,“九章”量子计算机问世,使我国成为全球(quánqiú)第二个实现“量子优越性”的国家;面向经济主战场,以“高精度电磁测量技术”“衰老的生物学基础和干预策略”等战略性先导项目为代表的一批科研项目进展顺利,持续产出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成果。
在粤港澳大湾(dàwān)区,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(zhōngxīn)建设(jiànshè)取得(qǔde)显著进展,人类细胞谱系、“鹏城云脑Ⅲ”等项目开工助力打造世界(shìjiè)一流重大科技(kējì)基础设施群。同时,粤港澳大湾区正将科创专项资金向基础领域倾斜,提升基础科研能力,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加快突破;积极构建科技、产业、金融良性循环体系,培育“基础研究+技术攻关+成果产业化(chǎnyèhuà)+科技金融+人才支撑”的全过程全领域创新生态体系,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。
在西安,国家授时中心未来计划将长(jiāngzhǎng)短波授时系统部分搬迁至西安科学城,与高精度(gāojīngdù)地基授时系统运控中心并址建设(jiànshè),并进一步发挥集群效应,形成产业创新基地,从而促进陕西传统产业集群的升级,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。(记者(jìzhě) 杨俊峰)
《人民日报海外版》(2025年06月(yuè)10日第05版)

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